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介绍和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故事简介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介绍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勾践卧薪尝胆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在吴王夫差的眼皮底下表现得很恭敬驯顺,令夫差很满意。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为了取悦夫差,竟然替夫差尝粪,得出夫差就要痊愈的结果,令夫差大为赞赏。由于勾践自己的良好表现和文种范蠡的活动,还有西施在一旁的劝说,三年后,勾践夫妇终于被放回越国。
这个时候的勾践完全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的发奋图强,期待一雪前耻。他放下了越王的架子,生活甚至比平民都要俭仆。夫妇俩都穿着粗布衣服,吃粗砺的饭食,亲自下地和百姓一起耕耘劳作。特别为了提醒自己记住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他睡在垫着薪材床上,卧室上方挂着苦胆,每天都要尝一下苦胆的味道。
勾践夫妇还重视民间疾苦,经常下乡慰问。对于百姓的婚丧嫁娶也非常关心,经常去祝贺或者参加葬礼,亲自吊唁。遇到谁家生了孩子,还会送去猪腿作为贺礼。接着在文种和范蠡的指导下开始练兵,加强军事实力。
扩展资料: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介绍
1、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世时,不肯帮吴国攻打楚国,两国从此结下了冤仇。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乘机进攻越国,结果被越打败,吴王受了重伤,死于回国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后拜伍子胥为大将,并亲率水陆大军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两军会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越国大将灵姑浮阵亡,其水兵几乎全军覆灭。勾践带领五千残兵败将到会稽山上躲了起来。吴王紧迫不舍,勾践被迫求和,到吴国侍候吴王。
2、勾践把***大事托付给文种等大臣后,带着夫人到吴国去做人质。到了姑苏,吴王夫差令他们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石头屋子里为吴王养马。夫差每坐车外出总是让勾践给他牵马。在吴国的三年中,勾践一直很小心地侍奉吴王,比其他仆人还要驯服。同时,文种还经常派人送礼,求人经常向夫差替勾践说情,并说越国内十分平静,没有反叛吴王的迹象。夫差从而以为勾践真的已完全臣服自己,于是于公元前4***年亲自送勾践夫妇返回越国。
3、勾践回国后,为使自己牢记亡国的耻辱,把卧室的锦被撤去,铺上了柴草,躺在上面睡觉,还在房间里挂上一枚苦胆,每当坐卧起落,或在吃饭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成语的由来。勾践平时经常到田野耕作,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夫妇吃饭不吃肉,穿衣不要绸缎。勾践还常访问贤人,以礼接待宾客,听取各方面意见,时时关心百姓疾苦,济贫扶弱。由于国王夫妇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举国上下都勤耕细作,节衣缩食。战时遭到破坏的经济和人口很快恢复壮大起来。与此同时,越王勾践还令文种、范蠡整顿朝政,训练兵马,积极备战。为麻痹吴王和削弱吴国的实力,越王还派人给吴国送去又粗又长的木料,促其扩建姑苏台,并进献美女供夫差享乐,以减弱其战斗意志。
4、公元前489年,齐国景公去世,继位的孺子年少无权,大臣们争权夺利,国内形势混乱。吴王夫差为争霸权,不听伍子胥劝阻,于公元前485年亲率吴军在齐国艾陵打败齐国,胜利而归。勾践又派人去吴国道贺并送去厚札,夫差扬扬得意。伍子胥以勾践“卧薪尝胆”劝告夫差,要首先警惕越国复仇。夫差爱听小人的谗言而反感伍子胥的忠谏,并逼伍子胥***而亡,把吴国的政事交给小人掌管。
5、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又亲率大军再次伐齐而取胜,并在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召集各路诸侯会盟,晋、卫、鲁等大国摄于吴国的威力,签订了盟约,承认吴国为盟主。
6、吴王率主力北上时,留下老幼残兵和太子守卫。消息传来,经过严训的五万越军乘机攻入吴国,吴国太子被杀。夫差得知后,匆忙率军回国,但由于长途跋涉而疲乏被越军打败。夫差只好命人带着厚礼向越国求和。勾践自知仅凭现时的实力还难以灭吴就同意退兵了。但黄池大会之后,夫差得了个空名,其军队在争霸中损失惨重,国力越来越弱,而越国经过十年积聚则越来越强。到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率领大军再次进攻吴国,在笠泽交战,大败吴军。之后,越军继续攻击吴军,节节胜利,并于公元前475年攻到姑苏城下,围困吴军三年,把吴军彻底打败,吴王夫差拨剑***而亡。
7、勾践灭吴后,率军北渡黄河,与齐、晋等中原诸侯会盟于徐州,成为春秋时代五霸中的最后一个霸主。其主要谋臣范蠡则功成身退,改行经商,受到多方敬重。而文种留恋官位,惨遭杀身之祸。
3卧薪尝胆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卧薪尝胆”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勾践,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今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附近),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4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什么?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
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
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扩展资料
首先从历史典籍来看,《左传》和《国语》成书年代较早,并且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较具有参考的价值。但两本史籍中无论哪一本,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另外,在《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说:“吴既敌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其中,没有写到越王勾践卧薪之事。
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们的荒诞想像。
《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提及;《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有人考证,在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卧薪尝胆”首次被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与勾践无关,而是设想孙权在三国平分天下时曾“坐薪尝胆”。
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经谈到“坐薪尝胆”的事情,但说的却是吴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说“吴王即位,卧薪尝胆”。以后,《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说是吴王夫差卧薪尝胆。
但与此同时,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是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然而,到北宋的苏轼提出了“卧薪尝胆”一词后,这事究竟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从南宋直到明朝都没有结论。
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事大加渲染。清初的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
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直到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才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却需要考证。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早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就有越王勾践“卧薪”之事的记载。该文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清朝马瑞辰解释说是苦菜。蓼薪,意思就是说蓼这种苦菜聚集得非常多。
勾践准备了许多蓼菜一定是用来磨炼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这样,上述《吴越春秋》中的话的语意就十分明显:那时勾践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
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介绍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